道教禮儀節(jié)日
道教禮儀節(jié)日
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(xiàn)規(guī)范。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,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,違者必罰。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(guī)范,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。屬于道教儀范部分、道教的禮儀內(nèi)容很復(fù)雜,小到日常稱呼,大到出入行走,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。同時,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范也是其道德修養(yǎng)的體現(xiàn)。
道教自創(chuàng)立后,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禮儀形象時,承繼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國傳統(tǒng)禮儀的一些禮節(jié),結(jié)合道教的實際情況,在對道士的衣食、住行、視聽、稱謂、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(guī)范化,使其從言語、服飾、出入、飲食、誦聽、齋醮等方面有別于觀外俗人,約束道士清心修道,超越凡塵。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,禮即是禮節(jié),儀即是儀式。也就是說,道教用特有的禮節(jié)的形式規(guī)范道士行為的一種儀范,是區(qū)別于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。
道教自張道陵創(chuàng)教后,就制定了一套禮儀,以后歷代不斷增改、完善。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,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尤為重要。道教對違反禮儀者,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,常以清規(guī)論處。
1、吃住禮儀
在過去,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范。道士吃飯要依儀范進齋堂吃飯,名“過堂”。常住在齋堂吃飯的有三種規(guī)矩:一是便堂,不講禮儀,隨便用齋,但必須食素,且不能說狂語;二是過堂;三是過大堂。過堂吃飯叫“過齋堂”,要衣冠整齊,在齋堂門外排班,進齋堂用齋。常住九月十五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“過堂”吃飯。臘月二十五“接駕”后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“過大堂”。過大堂八大執(zhí)事在客堂搭衣(班衣也叫法衣)整班,客、寮帶班到監(jiān)院寮(有方丈者到方丈寮)門口,兩兩相對肅立,監(jiān)院出寮(搭衣、捧如意)兩使者隨出,站立監(jiān)院兩邊。同打一躬,客、寮引班到齋堂門口,分班續(xù)立在兩排道眾后邊。
道眾聽到打梆號,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,執(zhí)事排班請監(jiān)院,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,兩名經(jīng)師,一名護供,一名站在班內(nèi)。堂頭請供(一小盂飯,一小盂清水,一雙筷子,燃香三炷,一炷燒在司命爐內(nèi),兩柱放在供盤上),舉供齊眉,入堂,供于靈祖像前。按道教儀式擊梆。
吃飯時,叫“讓齋”。不“過大堂”,平時過堂,由堂頭“讓齋”?!白岧S”完畢,侍者歸座,合堂用齋,切忌“響堂”。大眾用齋,行堂左右巡視,隨時給添飯、添菜。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亦有法規(guī)。每人面前兩只碗,左飯右菜,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。若欲添飯,以目注視行堂,用筷指左碗;欲添菜指右碗。行堂持飯、菜桶至前,要多少,以筷在碗內(nèi)劃圈,行堂根據(jù)所劃添飯、菜。吃好時,將筷直置于兩碗中間,以示齋畢。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,目視侍者,侍者下座,喊:“大眾結(jié)齋”。食畢,方丈、監(jiān)院、道眾,同打一躬,依次退出。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。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,請果茶執(zhí)事團年,道眾吃“混元菜”。年三十下午于山門外設(shè)香案,供本宮前羽后化各派靈位牌,監(jiān)院、高功、經(jīng)事去大廚房“接灶”,做祝壽科儀,接著便是接喜神,搶喜錢。初一至初五日,這五天中午皆吃“混元菜”現(xiàn)在一般宮觀,吃飯另行“過小堂”儀。很少舉行“過大堂”禮儀。
2、宮觀禮儀
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,正一派要求宮觀內(nèi)保持良好道儀風范,不得混同于俗。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、道長等,對年老道長一般稱某爺。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,不得華飾,但要整齊,道人不得裸身而臥,不得在臥室內(nèi)葷灑、神侃。
道眾宿舍不得把俗人隨便帶入,更不能留宿。乾道、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,相互之間應(yīng)保持距離,清心寡欲,不起邪念。乾道、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。
早上開靜后,需立即起身洗漱,到各殿朝拜祖師,上早課,誦經(jīng)聆聽,持心修煉。
到其他廟內(nèi)掛單,要遵守其廟中規(guī)范,不經(jīng)允許,不得常住。
3、穿戴禮儀
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(tài)上的一個突出標志,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。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,身穿道服、白襪、覆鞋。
道人服飾,古有“羽服”、“羽衣”之稱。道教服飾最早的統(tǒng)一定制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。
現(xiàn)代道人穿的服裝,大小上衣皆為“大領(lǐng)”,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。黃色黑邊,受戒時用;法衣,指做道場“高功”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“方丈”穿的法服;花衣,是經(jīng)師上殿念經(jīng)、做道場穿的法服,也有素凈不繡花的,通稱“班衣”。大褂、道袍一般多用藍色,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;法衣則多紅、黃色,也有藍色、綠色;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;班衣以紅、黃居多。
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“巾”,巾有九種。分別為:混元巾、莊子巾、純陽巾、九梁巾、浩然巾、逍遙巾、三教巾、一字巾、太陽巾。
道士的合格服飾,不僅是衣帽整齊,而且要衣冠整齊。所謂的“冠 ”不僅是指帽子,而且指特制的禮飾。最通用的有黃冠、五岳冠 、五老冠等,這些是作法事時用的,專場專用,不能隨便戴上。
道人的鞋、襪也有規(guī)矩,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,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“十方鞋”,多耳麻鞋也可。襪則統(tǒng)用白布高筒襪。
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(nèi),不得敞開褲管。不穿高筒白襪,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扎。不扎褲腳上殿,殿主不讓進殿,進了殿要受罰。
道人不得頂“冠”入廁,戴“冠”入廁者要受罰。巡寮執(zhí)行任務(wù)處罰人時,必須衣冠整齊,莊嚴從事。
4、科齋禮儀
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課。齋醮的禮儀很復(fù)雜,如敬香、禮叩、做道場等。敬香時,還應(yīng)上供敬神。
上供有香、茶(水)、燈、花、果等。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,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,躬身一禮,然后放在供桌上。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(nèi)到外,茶、果、飯(米制品)、菜(青菜、干菜)、饅頭(面制品),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道心。
道人上香,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。不上斷香,不上沒燃著的香。點燃后若起明火,可上下擺滅,不可用穢氣吹滅。三燭香點燃后,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,躬身一禮,再到香爐前,左手上香,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。上香次序為先中,次左,再上右香,上香后復(fù)回跪墊禮叩。
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、三禮九叩兩種。行禮時,雙手上不過眉,下不過膝。其具體拜法是:端身正立,二目垂簾,平心靜氣,二足離跪勢約五寸,二足跟距離約二寸,足尖相距約八寸,形成外八字狀。
行禮為:雙手于腹前相交,左手大拇指掐右手無名指根節(jié),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節(jié),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,躬身一禮,行禮時手與鼻相平,不可高于鼻。然后掌心向內(nèi),掌背向外畫弧,滑落于胸口上,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(huán)繞,同時躬身。
叩首為: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,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、右方向環(huán)繞,按在右手背上,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,雙膝同時跪在墊上,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,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,頭叩在手背上。抬頭,左手收回捂心,右手緊接收回,雙手復(fù)握如前,起身站定,此為一禮一叩。
如此三禮三叩畢,足向后退半步復(fù)一禮,原地轉(zhuǎn)向值殿道長,躬身一禮,此時三拜三叩完畢。
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。逢初一、十五、祖師圣誕等道教節(jié)日,住觀道眾做祈祥、祝壽接駕道場時,方丈、監(jiān)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。
道士必須參加各種道場活動,衣冠整齊,虔誠祈禱。不得打鬧嘻笑,要莊嚴從事。
道士出家后還需“冠巾”?!肮诮怼笔浅黾业廊苏匠蔀榈廊说膬x式。這種儀式只在子孫廟舉行。冠巾也叫“小受戒”。行冠巾禮時有數(shù)師在場,如冠巾師(高功)、度師(即恩師、師父)、攏發(fā)師、引進師或引禮師等。
齋醮科儀的禮儀很復(fù)雜,也是最講究、最重要的。做道場時,一定要以道教常規(guī)對待。
每逢朔、望以及重大道教節(jié)日,除給祖師朝拜外,還要弟子給師傅頂禮,學生給先生頂禮。
戊日是道教忌日,不拜神,不敬香,按古代定制,戊日時宮觀要關(guān)門休息。
5、出入禮儀
不得無故進入其他宮觀及僧院,也不得無故去俗人家。有事去俗人家,辦完事即返回,不得久留。遠近出入不應(yīng)失禮。同事或失禮不可諷笑。
6、言語禮儀
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,不應(yīng)高聲言語,也不應(yīng)大聲咳嗽。不得多言,也不得與師輩爭話,不言人過失。不說俗人家務(wù)。不言為媒保事。不與婦人低聲密語。質(zhì)疑詢道當禮拜致敬。如問家常事,不必禮拜。不與人說符咒幻術(shù)及一切旁門小術(shù)。道教稱以上這些為“凈口”。
7、作務(wù)禮儀
凡是作務(wù)不應(yīng)稱勞苦。平常時應(yīng)愛惜宮觀中一切事物。洗菜、做飯及做其他事,應(yīng)三次洗手,洗去一切污垢。
8、沐浴禮儀
道教對沐浴的禮儀比較復(fù)雜。這里簡述其中主要的幾點。
不應(yīng)與俗人同浴,入浴堂不得與別人共語。沐浴微咒曰:天地開朗,四大為常,玄水解穢,辟除不祥,雙童守護,七靈安房,云津煉濯,萬氣混康,內(nèi)外利貞,保茲黃裳。
9、盥櫛禮儀
漱吐水應(yīng)當慢慢引下。不應(yīng)高聲嘔吐唾涕。不應(yīng)把臟水潑濺到別人衣服上。不得在法堂中神像前刺齒唾涕。
10、供養(yǎng)禮儀
敬禮神像儀式,如:神像開光、神殿裝飾、獻神供品、敬香等,都屬于供養(yǎng)的范疇。因道教敬神禮儀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,故先從神像塑造談起。
神像塑造:神像有木雕、泥塑、夾苧脫空、石雕等多種。在雕塑神像時,要進行敬神儀禮。其儀式主要有二:(1)擇吉日良辰,舉行開工儀式。首先上供、焚香、誦經(jīng)禮拜。如是木雕,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下或七下,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。(2)在神像雕塑過程中,還必須有“裝臟”儀式,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,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。如是木雕,在神像背后開一方穴達到胸前,然后擇吉日良辰“裝臟”?!把b臟”的內(nèi)容通常有:經(jīng)典,它代表神靈和智慧;銅鏡,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;歷書、五谷,象征神明能保佑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谷豐登;沉香、朱砂、雄黃,表示可以避邪;紅、黃、青、白、黑五色線,以應(yīng)五行俱全;金銀珠寶,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;靈符、香灰,表示神通。
神像開光:神像塑好后,擇吉日舉行“開光點眼”儀式。事先準備好朱砂、白芨、金雞(即雄雞)、鏡子、面巾、新毛筆等物。屆時上供、焚香、誦經(jīng)、念咒(念《金光神咒》)、焚表、誦念圣誥,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,用新面巾為神像揩面,然后用新毛筆蘸朱砂、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(也可順便點口、鼻、耳,表示開竅),與此同時,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,以喻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。舉行“開光點眼”儀式,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,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。道教節(jié)日
道教以與自己信仰關(guān)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靈、祖師之誕辰日為節(jié)日。某些重大節(jié)日,將舉行盛大齋醮,以示慶祝。由于各個節(jié)日慶祝的對象不同,其始年并不一樣。據(jù)現(xiàn)存資料看,三會日、三元日、五臘日等是較早的節(jié)日,其余皆后起。由于各派在信仰上的差異,所崇奉的神靈和祖師即有同有異。一般說來,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、最高天神玉皇,及歷史悠久的三官、社會影響很大的西王母、東岳大帝、文昌帝君、真武大帝等之“誕辰”日,是各派供奉的節(jié)日。各派所奉的祖師,如正一派的張陵、三茅真君、許真君,全真道的呂洞賓、王重陽、邱處機等之誕辰日,則是分奉的節(jié)日。由于道教派別的紛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響,各個地區(qū)眾多小派所崇拜的神靈、祖師更為繁多,節(jié)日也相應(yīng)增多。現(xiàn)僅就節(jié)日之重要者簡述如下:三會日 據(jù)陸修靜《道門科略》等載,三會日為農(nóng)歷(下同)正月七日,七月七日,十月五日。①據(jù)稱,此三日為“三官考核(道民)功過”的日子,也是早期正一道(即五斗米道和天師道時期)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。在此三日里,道民須赴本師治所,申報家口錄籍,聽道官宣講科戒,接受三官考核功過,以定受箓之等次。此制盛行于張魯統(tǒng)治漢中時期,此后由于條件的變化,制度逐漸廢弛。南朝宋陸修靜改革、整頓天師道時,曾經(jīng)重申科戒,意欲使三會日制度長期堅持下去,但收效甚微,此后,即不再實行。三元日 一稱三元節(jié)。三元指天、地、水三官,是五斗米道初創(chuàng)時信奉的主要神靈。三張時的“三官手書”,即上章給此三神。魏晉南北朝時,此信仰盛行不衰,出現(xiàn)了所謂天官賜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之說。②認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,它們將于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別下降人間,考校人之功過,以定人之壽命。南北朝所出的《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(jīng)》云:“一切眾生生死命籍、善惡簿錄,譜皆系在三元九府。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,毫分無失。所言三元者,正月十五日為上元,即天官檢勾;七月十五日為中元,地官檢勾;十月十五日為下元,即水官檢勾。”③以后,此三個考校世人功過的日子又演變而為三官的生日,此見明代所出的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》之《圣誕令節(jié)日期》,謂:正月十五日,上元天官圣誕;七月十五日,中元地官圣誕;十月十五日,下元水官圣誕。④從此,三元日作為道教節(jié)日,一直留傳至今。五臘日 道教據(jù)古代“臘日”祭先祖、百神之制,⑤創(chuàng)五臘日。稱正月一日為天臘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”之日;五月五日為地臘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官爵、血肉衰盛”之日;七月七日為道德臘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”之日;十月一日為民歲臘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”之日;十二月(缺日——引者注)為王侯臘,是“五帝校定生人處所,受祿分野”之日。⑥此節(jié)日興起既早(南北朝成書的《赤松子章歷》已載此),至今亦為道教所奉行。特別是正月一日的天臘之辰,仍為今日道教之重要節(jié)日,屆時要按傳統(tǒng)設(shè)醮祭天,祭先祖,以求福壽。三清圣誕 三清作為道教最高神,在唐初已經(jīng)確立。其中的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本為“道”之化身,是無始無先的,本無所謂生日,但后世道教經(jīng)過解釋,仍給它們定了生日。據(jù)稱,元始天尊象征混沌,為陰陽初判的第一個大世紀,因此以陽生陰降、夜短晝長的冬至日為其誕辰;靈寶天尊象征混沌始清,為陰陽開始分明的第二個大世紀,因此以陰生陽消、晝短夜長的夏至日為其誕辰。⑦第三位道德天尊,即老子,歷史上實有其人。但因留下的記載太少,僅能推知其為春秋時人,無從知曉他的生年月日。在兩晉南北朝佛、道斗爭中,道教為推崇其教,不斷將老子生年提前,南北朝時,已將其提至周初。唐王懸河《三洞珠囊》卷九《老子為帝師品》曰:“太平部卷第八《老子傳授經(jīng)戒儀注訣》云:老子者,得道之大圣,……近出世化,生乎周初?!耐踔畷r,仕為守藏史?!雹嗥洹独献踊骱贰吩唬骸吧笾苤H?!雹崞鋾r尚無具體出生年月日。唐末杜光庭《道德真經(jīng)廣圣義》再將老子生活年代推至殷商,并認定了年月日。其卷二《釋老君事跡氏族降生年代》云:“老君降生年代,即殷武丁九年庚辰歲二月十五日也?!盇B此老子生日,為后世老子傳記著作如北宋賈善翔《猶龍傳》、南宋謝守灝《混元圣紀》《太上老君年譜要略》、元陳致虛《金丹大要仙派》等所沿襲,成為老子生日的定論。三清中之老子生日雖定于唐,但其余二位之生日定于何時,現(xiàn)難論斷。玉皇圣誕 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,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(jīng)》已稱其“于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于王宮”。AC此經(jīng)未著撰人,南宋晁公武《郡齋讀書志》卷五上已見著錄,曰:“《玉皇本行集經(jīng)》三卷,右嘉熙四年臨安府承天靈應(yīng)觀所刻蜀本也。”AD按宋無嘉熙,晁公武于乾道(1165~1173)中任臨安府少尹,所云嘉熙或為嘉祐或淳熙(1174~1189)之誤。如然,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認定。此后,源出于元、成書于明的《搜神記》卷一所載與此同,明中葉成書的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·圣誕令節(jié)日期》亦云玉皇生于正月初九。王母圣誕 西王母神話起源很古,但直至唐末杜光庭《墉城集仙錄》雜糅諸記為之作傳時,尚謂其為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,并無生年月日之說。再至明《搜神記》和《三教搜神大全》(源出元代),始稱其為“七月十八日生”。AE《圣誕令節(jié)日期》亦云:“七月十八日,王母娘娘圣誕?!盇F可知此誕日也為明代所認定。東岳圣誕 東岳信仰起源也很早,至唐宋屢封為王、為帝,信仰更為普遍。但至元代成書的《東岳大生寶懺》,尚稱其“應(yīng)乎造化,生于混沌之初”。AG而無生日之說。源出于元而成書于明的《搜神記》卷一,始謂其于“三月二十八日生”。AH明中葉成書的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·圣誕令節(jié)日期》和明田汝成《熙朝樂事》、明沈榜《宛署雜記》等作了同樣記載??芍獤|岳圣誕亦在明代始被認定。文昌圣誕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,或稱元皇天帝。是合文昌星與梓潼神二者為一體的復(fù)合神。其信仰在宋代已很盛行。南宋理宗時成書的《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(jīng)》已謂其生于二月初三日。AI元末成書的《清河內(nèi)傳》謂其自云“生于周初,后七十三化”,于“西晉末降生于越之西、雟之南兩郡之間,是時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誕”。AJ此后,《搜神記》卷二,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·圣誕令節(jié)日期》所載同。真武圣誕 宋以后,人們對真武神的信仰愈加普遍,其神格愈來愈高,被稱為真武大帝,又稱玄天上帝。上述《搜神記》卷二,謂玄天上帝“三月初三日生”。AK明初朱權(quán)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亦謂三月初三日,北方鎮(zhèn)天真武誕生。LB元末明初之《玄天上帝啟圣錄》及明中葉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》所載同。此日即成為道教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張?zhí)鞄熣Q辰 張陵被稱為祖天師,為正一派道士所尊奉。早出的張陵傳記無生日記載,最早記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趙道一所編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,其卷十八《張?zhí)鞄焸鳌分^其“于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(十五日),生于吳地天目山”。LC明初朱權(quán)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卷一《道教源流章》《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目錄》所載同。此后即為正一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三茅君誕辰 《茅山志》卷二十所錄梁碑《九錫真人三茅君碑文》和卷五《三神紀》,及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卷十六《茅盈傳》皆云茅盈“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歲”。LD皆未言月日?!端焉裼洝肪矶挤Q:“三茅真君,三月十八日生?!盠E此后即為正一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許真君誕辰 唐宋間,江南盛傳許遜神異事,但至南宋白玉蟾作《旌陽許真君傳》、南宋施岑編《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》,皆僅云:“吳赤烏二年己未,母夫人夢金鳳銜珠墜于掌上,玩而吞之,……有娠而生真君焉?!盠F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卷二十六《許太史傳》所記同,皆未言月日。元代成書的《許真君仙傳》和《許太史真君圖傳》始記生日,謂其生于“吳赤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”。LG明朱權(quán)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所記同。此后即為正一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呂祖誕辰 最早記呂洞賓誕日的為元初秦志安《金蓮正宗記》,其卷一《呂純陽真人傳》謂其于“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于林禽樹下”。LH苗善時于元至大(1308~1311)間作《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》謂生于“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”。LI元泰定(1324~1327)間成書的《金蓮正宗仙源像傳》則謂“生于唐德宗貞元丙子(十二年)四月十四日”。LJ元末陳致虛《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》又謂“生于(唐)天寶十四年乙未(755)四月十四巳時;一云生唐德宗貞元丙子?!盠K所云生年有四:興元十四年(按興元僅一年,無十四年——引者注),貞元十四年,貞元十二年,天寶十四年;而月日則一(四月十四日)。此日即定為呂洞賓誕日,為全真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重陽祖師誕辰 元初秦志安《金蓮正宗記》、至元(1264~1294)間李道謙編《甘水仙源錄》所收王嚞早期傳記,無生年月日記載,至元間李道謙作《七真年譜》,始謂其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。MB泰定間成書的《金蓮正宗仙源像傳》所載與此同,從此即定為王嚞誕辰日,是為全真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邱祖誕辰 《金蓮正宗記》《甘水仙源錄》所收邱處機早期傳記,無生年月日記載,李道謙作《七真年譜》始謂其于金熙宗皇統(tǒng)八年正月十九日生于登州棲霞縣。MC泰定間成書的《金蓮正宗仙源像傳》所記同。從此即作為邱處機誕辰,而為全真道重要節(jié)日之一。由上可見,除三會日、三元日、五臘日出現(xiàn)較早,老子誕辰、玉皇誕辰分別于唐末和宋代才被認定外,其余無論神靈或祖師誕辰之確認,皆在元、明。由此似可推斷,早期道教,節(jié)日尚少,其多數(shù)節(jié)日皆為元明時(主要為明代)所定。其原因或許與當時道教處于由盛而衰的轉(zhuǎn)折時期有關(guān)。因入明以后,道教逐漸失去上層統(tǒng)治者的支持,不得不轉(zhuǎn)向民間尋求發(fā)展,使道教世俗化,大量增加齋醮節(jié)日,以適應(yīng)民間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