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基礎知識
道教奉老子為教主,以老子所著《道德經(jīng)》為圣典,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所提出的“道”與“德”成為道教的根本信仰。
道教之所以尊道,因為“道”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,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。概括起來,主要有四個方面:其一,“道”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,造化之根。其二,“道”是神明之本,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,聚形為太上老君。其三,“道”有最偉大的德性,它以虛無為體,清靜為宗,柔弱為用,無為不爭。其四,“道”真常永恒,無生無滅,無時不在,無處不有,長存于天地間。“道”的偉大和神圣之處,可以說是無處不能體現(xiàn)。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。
與道并提的是“德”,對道與德的解釋,《道教義樞?道德義》這樣說:“道德一體,而具二義,一而不二,二而不一”。也就是說,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,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(xiàn)的,在理義中又有差異,是可分又不能分,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。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,神明之本。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須以“德”為根基,來證道成道。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;五戒;十戒;碧玉真宮大戒規(guī);孚佑帝君十戒;智慧上品大戒;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;智慧度生上品大戒;三洞眾戒文;三壇大戒及崇百藥、說百病等等。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,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,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,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。
道教的“戒”:道教要求教徒重視品德修養(yǎng),要做到忠、孝、濟世、守身、節(jié)儉、利人、清修,作為修道養(yǎng)性的前提,潔身戒行的道德規(guī)范,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,世人競向慕之、歸之。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,要回光返照,與人為善,則廣施陰德,普濟群生,乃為人道之本。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,頓息塵緣,斷絕色欲,精修道行,當證仙階,福及九祖,慶流一門。對于財物方面來講:夫人之貧富,命稟生初悉已前定,若生財有分,用盡還來,若胎骨受貧,廣求不富,能明此理,一切取覓付之自然,非己之財不妄取,非義之財不茍得。合得之財,隨分取可,不陷于貪求無厭之欲。
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,還特別設立了齋日,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。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,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,才能有求必應,心神感應。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、八節(jié)齋日、三元齋日、四始齋日、三會齋日。
①十直齋日:每月一日,八日,十四日,十五日,十八日,二十三日,二十四日,二十八日,二十九日,王十日(小月可取二十七日)。
②八節(jié)齋日:立春日,春分日,立夏日,夏至日,立秋日,秋分日,立冬日,冬至日。
③三元齋日:正月十五,七月十五,十月十五。
④四始齋日:正月一日,四月一日,七月一日,十月一日。
⑤三會齋日:正月七日,七月七日,十月五日。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,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、護戒,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,以凈心感,化世人。
⑥違戒的處罰: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(guī)戒條律。破戒謂道士受持規(guī)戒后重又違犯規(guī)戒。對違戒、破戒者,原本都有統(tǒng)一規(guī)定,后來各宮觀以清規(guī)作為處罰的標準,現(xiàn)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,直至催單(開除)。
⑦現(xiàn)行主要齋日:現(xiàn)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(tǒng)定制有些變化,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、十五及祖師圣誕日等作為齋日,子孫廟里還以傳統(tǒng)定制齋日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