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禮儀節(jié)日
佛教禮儀節(jié)日
(一)主要宗教活動
1、日?;顒?nbsp;
僧團內部的宗教活動主要是早晚功課,也叫朝暮課誦或上早晚殿。早課的內容是念誦《楞嚴經》、《大悲咒》、“十小咒”、《心經》,目的是以念誦經咒的功德,回向護法龍?zhí)旒爸T鬼神,以祈愿寺中安靜無難。晚課的內容是單日念《阿彌陀經》和念佛,雙日拜八十八佛和念《懺悔文》,蒙山施食每日均有,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過惡的愿望,懺悔罪障,并為自己和眾生往生西方凈土祈愿。除了早晚上殿外,僧眾于每日早齋和午齋(早飯、午飯)時,要依《二時臨齋儀》以所食供養(yǎng)諸佛菩薩,為施主回向,為眾生發(fā)愿,然后方可進食。
2、公眾性的活動
佛教的公眾性活動統稱為道場。目前經常舉行的是法會(佛教所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的集會)。法會多在寺院慶祝佛教節(jié)日時舉辦。主要是在每月初一、十五和諸佛菩薩圣誕日,四眾弟子按照佛教傳統法事儀規(guī)進行吉祥或薦拔法會。在法會上,還經常請法師為眾人講經說法。
(二)主要節(jié)日
在一年之中,佛教最大的節(jié)日有6個:
1、觀世音菩薩圣誕日(農歷二月十九)
觀音菩薩本名觀世音,與我國漢族寺廟中的文殊、普賢和地藏菩薩一起,并稱為四大菩薩。在佛經中,稱觀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,受苦受難的眾生,只要誠心誠意地念誦其名,"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",其名即由此而來。觀世音菩薩圣誕日是虔誠的信徒大事燒香供奉的重要日期。
2、浴佛節(jié)(農歷四月初八)
漢族地區(qū)相傳農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誕生日,寺廟于此日舉行“浴佛法會”,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(釋迦牟尼誕生時像),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,以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。
3、觀世音菩薩成道日(農歷六月十九)
農歷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紀念日—觀世音菩薩成道日。民間百姓認為,此日念佛、誦經、持咒、放生猶為殊勝,具大功德。有傳說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證果,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,于是后人便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。
4、盂蘭盆會(俗稱鬼節(jié)、農歷七月十五日)
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《佛說盂蘭盆經》,為追薦歷代祖先舉行的。據該經說,目蓮的母親死后生為餓鬼,目蓮盡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濟其母,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時(七月十五日僧眾集合一堂,任憑他人檢舉自己所犯下一切過失,從而懺悔),以百味飲食供養(yǎng)十方僧眾,即可解脫。
5、觀世音菩薩出家日(農歷九月十九)
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薩,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。如天臺宗、密宗分別傳有“六觀音”,禪宗亦塑有各種觀音像。凈土宗更是把觀音作為“西方三圣”之一來供奉。從隋唐以來,民間更是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,并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宗教節(jié)日,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生日,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,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,民間有的將這三日并稱為觀音菩薩圣誕。
6、釋迦牟尼成佛日(農歷臘月初八)
佛經中說釋迦牟尼的誕生日、出家日、成道日、涅槃日同是四月初八。但漢地習慣以四月初八為誕生日,二月初八為出家日,二月十五日為涅槃日,而以臘月初八(十二月初八)為成道日。寺廟常于成道日這一天舉行誦經,并效法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,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供佛,名臘八粥,以此來紀念釋迦牟尼成道。后演變?yōu)橐环N民間習俗,以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吃臘八粥為慶豐年之意。
(三)佛教教職人員的稱謂
佛教稱謂大致分為身份性稱謂、禮節(jié)性稱謂;其中又可分為書面稱謂和通俗稱謂,前者用于文書、信函之中,后者用于日常生活、人際交往之中。一般來說,男稱為僧,女稱為尼,相對于在家信眾都可稱為師傅。
1、身份性稱謂
?。?)戒律性身份稱謂
佛教徒有四眾和七眾之分。四眾指比丘、比丘尼、優(yōu)婆塞、優(yōu)婆夷,七眾則是在四眾之外加上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尼。這7種名稱均為梵語譯音,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、最常用的書面稱謂。
比丘:特指受過具足戒(比丘戒,約250條)的男性出家人。俗稱僧、大僧等。
比丘尼:特指受過具足戒(比丘尼戒,348條)的女性出家人。俗稱尼、二僧等。
沙彌:特指已剃度、受過沙彌十戒,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。
沙彌尼:特指已剃度、僅受過沙彌十戒,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。
式叉摩尼:譯義為學戒女。特指準備受具足戒、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。
優(yōu)婆塞:譯義近事男、清信士,特指皈依三寶(佛法僧)、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眾,俗稱居士。
優(yōu)婆夷:譯義近事女、清信女,特指皈依三寶、信奉佛 第一位優(yōu)婆夷:耶舍之母法的在家女信眾,俗稱女居士。
(2)職務性身份稱謂
大型寺院的組織人數眾多,有些寺院中設置的職位多達四五十個。寺內僧侶組織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,一般都有:住持、方丈、監(jiān)院、首座、知客、維那、典座。
住持:寺院的主持者的稱謂,意為久住護持。
方丈:意謂所住的地方狹小,只有方丈之地。原指寺院的長老或住持所居之處,后用為一般寺院內主持寺院者的稱謂,是寺院的最高負責人。
監(jiān)院: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??偣芩略簝炔恳磺惺聞照叩耐ǚQ,側重于行政事務。
首座: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。宗教活動的主持人,地位僅次于方丈。
知客:專管接待賓客事務的負責人。
維那:“維”,“綱維”,意為統攝僧眾;“那”讀作“諾”,意為授事。管理僧堂中僧眾的起腔領念。
典座:負責寺院僧眾齋飯的管理者。
2、禮節(jié)性稱謂
禮節(jié)性稱謂指具備一定資格的榮譽性稱謂,出于禮貌的尊稱、敬稱,以及出于禮貌的自謙之稱等。
法師:本是一種學位稱號,要通達佛法、能為人講說的人才可稱為法師。而漢地用起來比較濫,往往將它與居士稱謂相對應,作為僧人的通稱。
三藏法師:指精通經律論三藏,能為人講說的僧人。如唐代玄奘法師就是一位三藏法師。
經師:指善于誦讀經文或精通經藏的僧人。
律師:對善于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稱。
論師:指精通論藏、善于講解經義的僧人。
禪師:指通達禪理、善修禪定的僧人。
阿奢黎:譯作教授、軌范師、正行者。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并給予教授之僧,故又稱導師。密宗指灌頂師等。
上師:為藏語“仁波切”的漢譯,一般指具有一定學位、能為人傳法灌頂的阿奢黎。又稱金剛上師。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師承,要求學法者除皈依三寶外,還須皈依學法之師,并將其尊之為上師。
活佛: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、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而轉世的人稱為“朱古”(藏語)或“呼畢勒罕”(蒙語),意思是“轉世者”或“化身”。
長老:指年齡長而法臘高、智德俱優(yōu)之大比丘。又稱上座、上首、首座、耆年、耆宿、耆舊等。禪寺常用以指“住持”。
上人:指內有智德、外有勝行的僧人,以喻其出類拔萃,在人之上,故有此稱。后泛用作對德行兼?zhèn)渲淖鸱Q,亦用于對一般僧人的敬稱。
大德:指有大德行的僧人,后泛指高僧。近代以來,使用范圍擴大,凡對有德行之人,不論其出家在家,都以“大德”一詞來尊稱。
大師: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。泛指有德行之僧,甚至用于對一般僧人的尊稱。
師父:對僧人的敬稱,猶言以師、父般的禮敬。
善男信女:泛指一切歸信佛法、一心向善的佛教徒。佛經中常稱作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。
貧道:為僧人的自謙語。僧人以道德為尚,而自謂道貧德乏,以示慚愧、自謙。
施主:原為佛門中人對施舍者的稱呼。后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。
菩薩: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賢,如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、大勢至等菩薩?,F實中往往借用于對那些肯發(fā)心、修行精進、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。
護法:護持佛法。上自梵天、帝釋、八部鬼神,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,皆稱之為護法。常用于僧人對居士的敬稱。
(四)佛教的禁忌
中國佛教的禁忌一方面來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儀規(guī),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本土傳統民間風俗的影響。皈依佛門的人,無論在家出家,為了發(fā)慈悲心,增長功德,都要持佛教的戒律。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“五戒十善”。五戒,就是殺生戒,偷盜戒,邪淫戒,妄語戒,飲酒戒。十善實際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細化,分為身、語、意三業(yè)的禁忌,其內容包括,身體行為的善(禁忌):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;語言方面的善(禁忌):不妄語,不兩舌,不惡口,不綺語;意識方面的善(禁忌):不貪欲,不嗔恚,不邪見。
佛教對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為嚴格,這里僅介紹一部分內容。一、飲食方面的禁忌。佛教規(guī)定出家人飲食方面的禁忌很多,其中素食是最基本、最重要的一條。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“葷”和“腥”?!叭潯笔侵赣袗撼艉彤愇兜氖卟耍绱笏?、大蔥、韭菜等?!独銍澜洝氛f:葷菜生食生嗔,熟食助淫。所以佛教要求禁食。所謂“腥”是指肉食,即是各種動物的肉,甚至蛋。對此類食物,出家二眾也不能吃。不過素食的范圍也比較廣,例如:辣椒、生姜、胡椒、五香、八角、香椿、茴香、桂皮、蕪荽、芹菜、香菇類等都可食用。豆制品、牛奶和乳制品,如奶酪、生酥、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。此外,佛教還要求僧人不飲酒、不吸煙。不飲酒也包括不飲一切能麻醉人的飲料,比如粳米酒、果酒、大麥酒、啤酒等。麻醉神經與分泌系統的各種“毒品”更在禁忌之列。吸煙雖然不是五戒范圍的內容,但是吸煙是一種精神依賴和不良習慣或嗜好,體現了一種精神的追求和貪欲,同佛教要求的清凈無我的境界不相符,因此吸煙當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。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對僧人的要求,這既是僧人威儀的需要,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。所以,同出家人共處時,不宜向僧人敬煙;同桌就餐時,不宜將素菜葷叫,不宜對僧人敬酒,勸酒,也不宜提議同僧人干杯(茶、飲料等)。
佛教在個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:不結婚,不蓄私財等。佛教認為出家僧眾擔負著住持佛法,續(xù)佛慧命的重大責任和終身事業(yè),因此必須獨身出家才能成就,積蓄私財是違背出家本意的。除此之外,這方面的禁忌還包括不自歌舞,不觀看聽取歌舞,不坐臥高級豪華床位,不接受金銀象馬等
財寶,不作買賣,不看相算命等。僧人出家受戒后,戒律還要求比丘、比丘尼分別住在各自寺院中,不能同住一個寺院。因此,與僧人交往時不宜問是否已經結婚之類的話,不宜邀請僧人唱歌、跳舞或參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規(guī)戒律娛樂活動。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,男性公民不能進尼眾的寮房,同比丘尼說話時要有另外的人在場,不要主動與比丘尼握手,到比丘尼寺院參觀、拜佛,應衣冠整齊等等。女士們到男眾寺院也要注意,不要隨意到僧人關閉的地方去。
對于在家的居士,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實行一種克制的生活,即不涂香裝飾,不觀聽歌舞劇,不坐臥高廣床座。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歷朔日、初八、十四、望日、二十三、二十九日。
對出家眾的稱謂,佛教也有一些講究。中國人一般稱呼男出家眾為“和尚”,女出家眾為“尼姑”,或者稱“姑子”,其實這種稱呼是不準確的,特別對尼眾的稱呼更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。
其實遵照佛教的制度,只有大叢林(寺院)的方丈才能稱為“和尚”。此外,沙彌的剃度師也可稱為和尚;比丘的得戒師也稱“戒和尚”。所以,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稱和尚,和尚實際上是很尊重的稱呼。對于和尚可稱為“和尚”、“大和尚”、“方丈”,教外人可稱“大法師”、“法師”,居士可統稱“某某師父”。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,年滿20歲,受了具足戒的則稱做“比丘”。受具足戒五年之內的比丘,還沒有資格收授徒弟的,居士可稱他們?yōu)椤皫煾浮?,教外人可稱“某某法師”。應該注意的是,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,不要直呼其號。
對于女眾出家人,稱其為“尼姑”并不合乎佛制。正確的稱呼是:年滿18歲,在受了十戒的基礎上再加六法,為隨學比丘尼。居士稱“某某師父”、教外人稱“某某法師”。受過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,教外人可稱“某某尼師”、“某某法師”、“某某師父”“某某師太”也有稱尼眾寺院的住持為和尚的。
以上所講的各種禁忌主要是中國漢傳佛教所規(guī)定的。